- 卿军;
人工饲料养蚕作为一项创新性技术,是促进蚕桑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技术路径。广西是中国蚕桑产业的核心产区,近年来人工饲料养蚕发展快速并取得良好成效。通过系统分析广西人工饲料养蚕的发展现状,深入剖析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针对性强、可操作性高的发展对策建议。研究表明,广西人工饲料养蚕在科技创新、推广应用、生产效益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但在蚕品种丰富度、成本经济性、技术稳定性等方面仍面临挑战。采取加强蚕品种选育、降低饲养成本、推进技术创新、创新推广模式及完善政策支持等举措,有望推动人工饲料养蚕可持续发展,助力广西农业强区建设。
2025年02期 v.62 17-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8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何松涛;
人工智能是新形势下促进产业提质升级的热点技术,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力量。结合当前人工智能在种业智能育种、经营与管理、供应链优化三方面的应用发展情况,归纳了广西蚕种生产经营中应用人工智能具有优化生产流程与控制成本,提高蚕种质量检验检疫便捷性和准确率,促进产业链协同与市场决策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应用过程中在数据质量及隐私保护,技术落地与实际需求,复合型人才配备等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出了构建智能化的蚕种生产监测与调控系统,搭建蚕种生产自动化生产线及数字化管理综合平台,强化产学研融合与技术培训的应用对策,旨在促进广西现代蚕种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02期 v.62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2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宾荣佩;汤庆坤;毛丽丽;蓝必忠;贾雪峰;叶建蔚;吴婧婧;李枫烨;李秋云;黄红燕;
桂蚕8号是广西蚕业技术推广站2020年6月育成的夏秋用抗病四元杂交种。4年来通过在宜州、环江、平果等10个蚕桑主产县建立示范基地,结合技术指导与培训、数据收集、总结交流与宣传等措施,推动桂蚕8号在广西推广应用500万张以上。针对推广初期遇到的“良种良法”配套技术普及不足、蚕种市场难以有效监管及蚕茧收购市场压级压价等问题,提出了鼓励各家蚕种场共同生产、加强蚕种市场监督管理、争取项目资金继续扩大新品种推广、加强良种良法配套技术跟踪落地、建立完善丝厂“优质优价”收购体系等建议,旨在进一步推动桂蚕8号的广泛应用,促进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025年02期 v.62 3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5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春华;刘泰悦;潘悦;黄梅梅;林刚;陈晶莹;罗明智;
蚕桑产业是广西的特色产业,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广西蚕桑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8—2021年广西12个地级市数据,构建蚕桑产业发展水平指标,考察产业结构升级对蚕桑产业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升级是蚕桑产业发展的格兰杰原因,产业结构升级可以有效促进蚕桑产业发展;在广西蚕桑主产区和非主产区产业结构升级对蚕桑产业发展的影响具有促进作用,但前者显著而后者不显著;政府的支持对蚕桑产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研究结果建议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因地制宜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等。
2025年02期 v.62 3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8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韦善教;韦玉节;陆方苗;全诚;唐名艳;黄洁薇;罗红尚;田孟宇;韦朝东;唐亮;
石漠化制约西南岩溶地区发展,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作为治理重点县,借助蚕桑产业破解生态与经济困局。通过剖析环江蚕桑产业发展现状,针对土地贫瘠、设施薄弱、资源浪费等难题,探索适用于石漠化山区的蚕桑产业提质增效生产模式,包括“机械化与科技应用“”生态循环与绿色防控“”蚕病早期诊断和预警“”文化与产业融合”4种模式,并逐一分析了4种模式的实施效果。提出了因地制宜选择生产模式、加强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加强技术培训和推广的建议,以期推动石漠化地区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
2025年02期 v.62 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8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梅梅
;何松涛
;
新型蚕桑经营主体在推动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聚焦新型蚕桑经营主体发展情况,结合资料、案例分析其主要作用和存在问题,提出全面加强管理提升综合实力、激发多种要素活力促进增收、落实政策保障完善资金配套等新型蚕桑经营主体培育发展路径,以期有效带动蚕农增收致富,持续赋能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02期 v.62 4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0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胡文娟;
蚕桑微粒子病严重影响蚕业生产安全,为了完善一代杂交种成品卵微粒子病检疫现行抽样标准,以现行中国农业行业标准《桑蚕一代杂交种检验规程》(NY/T327-1997)附录B中成品卵微粒子病检疫抽样方案为参考,利用抽样概率统计中的超几何分布算法分析集团抽样检验方法、带毒集团率、接收概率及信赖度,发现该标准抽样方案存在信赖度因计算方法不妥而被高估、检验批蚕种数量划分宽泛等问题。提出了以200头蚁蚕为一个检验集团的成品卵抽样方案设计建议,并综合考虑生产者与使用者风险,使抽样方案信赖度介于98.51%~99.06%,可同时适用于一代杂交种散卵种和平附种。新方案增加了抽样卵量、减少了抽样集团数,提高了检验效率,并确保方案信赖度符合要求,为桑蚕微粒子病检疫提供更科学的抽样方案参考。
2025年02期 v.62 5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0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春华;潘悦;刘泰悦;黄璟岚;黄贤帅;
日益成熟的数字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广西蚕桑产业的各个生产环节,为蚕桑产业现代化提供了创新的路径和方法。通过多案例分析法,分析广西不同地区蚕桑产业的典型数字化转型案例,揭示了数字技术如何在蚕桑种养、生产管理和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具体案例包括全流程数字化智能养殖模式、分段式集约化自动生产模式和云端协同化服务管理模式三种数字化养殖模式。研究发现,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显著提升了产业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减少了人工劳动,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也面临技术基础设施薄弱、设备应用成本与维护压力大、技术操作门槛与传统农户能力脱节等问题。据此,提出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与普惠补贴、创新设备共享模式与本地化服务体系、加大数字化技术的普及与培训力度等对策建议。
2025年02期 v.62 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8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雪兰;黄怡;罗平;
石漠化地区因生态脆弱与产业基础薄弱,长期面临发展困境。通过以广西忻城县为案例,分析蚕桑产业通过经济赋能与生态修复的双重路径,推动石漠化地区乡村振兴。研究表明,蚕桑产业凭借其短周期、高效益、生态适应性强的特点,对促进农民增收、就业扩容与产业集群形成有显著作用;同时,桑树种植修复石漠化土地,构建绿色循环经济模式,蚕桑产业成为“产业兴”与“生态美”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产业。忻城实践为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具体案例及经验,即政府积极推动、创新驱动产业提质升级、多种形式加强人才培养,以期能为其他石漠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2025年02期 v.62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1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韩笑;梁贵秋;陆春霞;陆呈宏;莫炳巧;彭业成;刘开莉;肖潇;陈菁;宾荣佩;
广西作为我国蚕桑产业核心区域,蚕桑生产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对区域经济增长意义重大。当前蚕桑生产经营主体受资金短缺、风险抵御能力弱、金融资源获取渠道狭窄等问题制约,发展潜力尚未完全释放。基于普惠金融视角,探讨通过优化金融服务体系、创新金融产品、完善政策支持等路径,破解广西蚕桑生产经营主体融资困境,以期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金融支撑,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
2025年02期 v.62 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9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蒋璇
;李莉
;周洁
;何松涛
;
探索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是促进广西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本研究阐述了蚕桑产业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概况及作用,综合分析广西蚕桑产业在农文旅融合发展具有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提出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加强科技创新、加快打造地方特色蚕桑农文旅项目等发展对策,以期加快产业深度融合、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广西蚕桑农文旅融合发展。
2025年02期 v.62 7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4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