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坚;黄玲莉;张桂征;苏红梅;韦博尤;蒙艺英;闭立辉;
通过4批次在不同季节改善营茧环境因素的试验,研究营茧环境因素与茧丝质量的关系。发现无气流的密闭区死笼率偏高,虫蛹生命率比对照区降低2.44%~15.09%,通风区虫蛹生命率为97.00%,比对照区略高,说明上蔟室密闭,死笼茧增加,虫蛹生命率会明显降低。蔟中环境因素对蚕茧的上车茧率和净度影响不大,高温多湿的营茧环境对一茧丝长、解舒率和干茧出丝率有明显的影响,特别是对解舒率的影响最大,无气流条件下的解舒率比对照区降低29.49%~54.17%。影响解舒率的主要因素是蔟中的湿度和气流,其中气流对解舒率影响更大。因此在高温多湿的季节,通过加强上蔟室的通风排湿等改善营茧环境因素的措施,可以提高蚕茧解舒率和干茧出丝率,从而提高茧丝质量。
2012年02期 v.49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黄振文;莫丽纤;何绍波;罗坚;文柳璎;李平春;黎龙;
为探索提高蚕桑生产劳动效率、降低蚕桑劳动强度的方式,2011年在那坡县进行大蚕省力化条桑育与片叶育养蚕对比试验。条桑育的亩桑产茧量为132.90kg,比片叶育的185.23kg减少了28%;张种用时为42.41h,比片叶育的61.46h减少了31%;张种产茧量与片叶育相仿。试验结果表明:条桑育比片叶育更省工省力,只要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大蚕省力化条桑育技术可以在农村规模种桑养蚕中推广应用。
2012年02期 v.49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蒋满桥;韦廷秀;黄艺;黎书明;余武昌;李国栋;阳诚;覃月凤;唐永飞;
将不同酸类物质、不同浸渍时间对家蚕卵的孵化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硝酸、磷酸、醋酸、温水等都能促进家蚕卵活化而解除滞育。用15%的硝酸刺激适当时间,可以使蚕卵孵化率达到95%以上;用15%的磷酸、15%醋酸可以促使蚕卵孵化,但孵化率偏低,而随着浸渍浓度的逐渐提高,蚕卵孵化效果会越来越好;温水也能促进蚕卵孵化,但孵化率稍差。酸类物质能促使蚕卵解除滞育,效应离子为H+以及一些氧化酶。
2012年02期 v.49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虞崇江;屈达才;陆俣伽;
采用聚集度指标测定桑螟幼虫在广西矮杆密植型桑园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型分布。通过Iwao-Kuno的理论抽样数公式建立理论抽样模型确定了在一定虫口密度水平下的理论抽样数。为了筛选出科学适宜、操作简便的抽样方法,接下来将对抽样方法进行差异比较研究。
2012年02期 v.49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黄深惠;石美宁;唐亮;黄旭华;
测定从广西不同蚕区收集到的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对家蚕的致病力。结果:在采集广西10个蚕区的病毒样品中,表现出不同蚕区的BmNPV致病力存在一定差异,致病力最强的是从宜州采集的BmNPV,其LD50为6.91×105个多角体/mL,最弱的是从象州采集的BmNPV,其LD50为5.44×106个多角体/mL,病毒致病力呈现一定的趋势,即广西南部BmNPV的致病力普遍高于广西北部BmNPV。广西不同蚕区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致病力存在差异性,防治家蚕血液型脓病需因地制宜。
2012年02期 v.49 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余家梁;
家蚕微粒子病是由家蚕微孢子虫寄生家蚕引起的一种毁灭性的传染性蚕病,病原孢子可被蚕食下感染并能经卵胚种传染子代。由于微粒子孢子的广泛存在,又因原蚕基地是普种生产的"第一生产车间",随着原蚕区的生产量和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所生产的蚕种带毒率也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导致广大蚕农减收,也给种场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防治微粒子病工作的重点就是在原蚕区。本文将着重分析微粒子病发生的原因,总结出微粒子病的防治方法和对策。
2012年02期 v.49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宋桂荣;马向阳;易泽海;
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控体系建设是蚕业安全生产的保障,本文根据南宁市蚕种场生产情况及商业化共育小蚕现状,通过管理、技术、保障等措施从蚕种场及商业化共育小蚕两方面阐述了防"微"体系建设构想,确保蚕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012年02期 v.49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浦月霞;莫嘉凌;
本文阐述家蚕化性形成机理以及引起化性变化的主要因素,结合分析家蚕品种两广二号化性的特点,从种性选择、气象调节、蚕种催青、饲育管理、桑叶选择、蛹期及蚕种保护等方面提出化性控制措施。
2012年02期 v.49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韦冠睦;贝建设;覃耀冠;
针对我区现行推广应用的扣环式或省力蚕台存在的缺点,进行改进并把改进后的蚕台运用到蚕种场原蚕生产中,实践证明改进后的蚕台更方便喂叶、除沙和上蔟。
2012年02期 v.49 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谭冠礼;谭超;
本文从小蚕共育产业化趋势、小蚕共育经营请工难、小蚕共育投入成本上升、共育劳动生产条件改善、共育叶质恶化等方面分析了当前小蚕共育面临全新的发展生存环境,对小蚕共育技术创新重点和创新方向进行了一些思考。
2012年02期 v.49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占世丰;
云南一些地方春季养蚕时间早,导致云南早春用地方品种云7×云8孵化不整齐,孵化率达不到生产上的要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对这部分计划早春用蚕种在冬季浴消时进行浸酸处理试验,盐酸比重为1.075,温度为43.3℃,浸渍时间中系和日系都为6min,然后按常规方法入库进行复式冷藏。来年春季三月上旬,对浸酸处理试验种与常规浴消处理的蚕种进行孵化率对比调查和蚁蚕72h绝食生命率对比调查。试验结果表明:用这种浸酸方法处理的蚕种比常规浴消的蚕种一日孵化率和二日孵化率有了显著的提高,蚁蚕72h绝食生命率与常规浴消的蚕种无明显差异,有效地提高了早春用蚕种的孵化率,在生产上应用具有可行性。
2012年02期 v.49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谭超;龙柱祥;姜守宁;傅绍华;
广西承接"东桑西移"战略,做大了桑蚕业,但巩固并做强产业必须转变蚕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三高"蚕业。本文从投入的角度,阐述了增加投入对发展"三高"蚕业的基础作用,并对高投入条件下,蚕业技术创新进行了思考。
2012年02期 v.49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梁翠勤;闭立辉;
本文通过对2000年至2010年广西蚕业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及对东部的江苏、浙江、广东与西部的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省蚕业发展情况进行调查,从产业发展所具备的发展环境、政策、科技创新、亩桑产茧量和亩桑产值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广西蚕业能迅猛发展的利好因素和今后做强广西蚕业面临的不利因素。
2012年02期 v.49 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施祖珍;
蚕桑生产效益主要指标是单位面积桑园的收入。为规避市场风险,提高蚕农的经济效益,必须在桑园管理上下功夫,科学地利用桑园土地,挖掘和发挥桑园生产潜力,才能真正提高桑园的综合效益。如何引导蚕农在桑园管理中,应用先进的、规范的桑园管理技术是提高蚕农经济效益的关键。
2012年02期 v.49 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乐波灵;李燕飞;
通过选取广西桑蚕生态旅游开发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发的意义和可行性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提出了开发策略,旨在为广西桑蚕生态旅游的开发与优化发展提供参考。
2012年02期 v.49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陆春霞;李全;陆飞;梁贵秋;吴婧婧;董桂清;周晓玲;
本文通过对桑椹酒的分类、加工现状及制约广西桑椹酒的发展问题进行综述,并提出一些有关开发的对策:加强宣传力度,提高消费者的认知度,同时利用现有的桑园,生产不同档次的桑椹酒,建立优良的果桑种植基地,制定桑椹酒的企业生产标准,完善工艺流程,稳定桑椹酒品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品牌效应等措施来加快广西桑椹酒的开发力度。
2012年02期 v.49 6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4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